湘泪竹管

黄陵庙前捐佩玦,龙影摇文织湘血。
翠帷尘滴不干云,湘水无声楚魂咽。
蛮娘弄作吴娥吟,五音嘹亮生枯节。
一声直向天上闻,手挟飞仙挽秋月。
呜呜似向烟中语,十二螺鬟排律吕。
黄鹤楼空人不还,断肠声里招神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泪竹管》是元代诗人钱惟善创作的古诗。以下是对《湘泪竹管》的简要介绍:

  1. 作者背景
  • 钱惟善,字思复,号曲江居士,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其生平事迹和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据记载,在顺帝至正元年时,他因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卓越而受到重视,并因此被赐予副提举一职。然而,不久后张士诚占据吴地,钱惟善选择了弃官而去,之后与杨维桢、陆居仁一同埋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墓。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感悟。
  1. 创作背景:《湘泪竹管》的创作背景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诗中提到的场景和人物,如“黄陵庙前捐佩玦”,“蛮娘弄作吴娥吟”,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符号和事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这些元素,诗人钱惟善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珍视。

  2. 诗歌鉴赏:《湘泪竹管》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较高的成就,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深刻的层次。从“黄陵庙前捐佩玦”到“湘水无声楚魂咽”,再到“一声直向天上闻”,每一个词句都透露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特别是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如“手挟飞仙挽秋月”,“十二螺鬟排律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湘泪竹管》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个人情感经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