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见三江口木芙蓉盛开

江上秋花无数生,红红白白照江明。
当年茂苑看曾厌,今日荒村望急惊。
泣雨羁臣愁去阙,歌风艳女惜倾城。
萧条欲别那拚得,移向东篱配菊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兵后见三江口木芙蓉盛开》是宋朝诗人戴表元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在战争后的荒凉景象中,作者在三江口看到盛开的木芙蓉。下面是对其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江上秋花无数生,红红白白照江明。
    当年茂苑看曾厌,今日荒村望急惊。
    泣雨羁臣愁去阙,歌风艳女惜倾城。
    萧条欲别那拼得,移向东篱配菊英。

  2. 诗歌注释

  • 这首诗描述了战争之后的景象,通过秋天的花朵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的怀念。
  • “江上秋花无数生,红红白白照江明。”描绘了江边秋季花朵众多,色彩鲜艳的场景。
  • “当年茂苑看曾厌,今日荒村望急惊。”表达了从繁华的都城到荒凉的乡村的强烈对比。
  • “泣雨羁臣愁去阙,歌风艳女惜倾城。”反映了诗人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 “萧条欲别那拼得,移向东篱配菊英。”表达了诗人想要告别这片荒凉之地,寻找新的生活。
  1. 作品背景
  • 《兵后见三江口木芙蓉盛开》创作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是作者戴表元在战争结束后,目睹三江口的木芙蓉盛开,触发创作的灵感。
  • 此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兵后见三江口木芙蓉盛开》不仅展示了宋代诗人戴表元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