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昌乐

秣马安丘邑,弭节昌乐县。
道路正搔首,郡邑忽驰箭。
邯河已虎据,穆陵复豺战。
西拒拥戈矛,南出张组练。
仓茫走黎庶,错愕动缨弁。
我行日已远,我力日已倦。
亨衢冀栖息,异事骇闻见。
如何命不淑,所至时辄乱。
既同丧家狗,亦类焚巢燕。
仆御心尽灰,妻孥泪如霰。
我道苟如此,安得发不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戴良的《至昌乐》是一首元代的诗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戴良的《至昌乐》写于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朝由蒙古族建立,结束了自唐朝以来长达数百年的汉族政权统治。
  • 地理位置:诗中的“昌乐县”位于今天的中国山东省境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艺术城市之一。
  1. 诗歌原文
  • 全文如下
    秣马安丘邑,弭节昌乐县。
    道路正搔首,郡邑忽驰箭。
    邯河已虎据,穆陵复豺战。
    西拒拥戈矛,南出张组练。
    仓茫走黎庶,错愕动缨弁。
    我行日已远,我力日已倦。
    亨衢冀栖息,异事骇闻见。
    如何命不淑,所至时辄乱。
    既同丧家狗,亦类焚巢燕。
  • 注释: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严谨,语言流畅,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至昌乐》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元代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道路正搔首,郡邑忽驰箭”描绘了路途上的紧张气氛;“邯河已虎据,穆陵复豺战”则反映了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
  •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文人的心态和情感世界。通过对昌乐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种深情厚意,使得《至昌乐》成为研究元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至昌乐》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社会的缩影,以及一位诗人的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