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荒子歌二首

水荒子,日日悲歌向城市。辞危调苦不忍闻,妻孥散尽馀一身。
城中米贵丐者众,崎岖一饱经千门。城中昔食城外米,城外人今食城里。
耕者渐少田渐荒,政恐明年不如此。水荒子,行歌乞食良不恶,犹胜弄兵狱中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荒子歌二首》是一首由元代诗人鲜于枢创作的文学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水荒子,日日悲歌向城市。辞危调苦不忍闻,妻孥散尽馀一身。
  • 城中米贵丐者众,崎岖一饱经千门。
  • 城中昔食城外米,城外人今食城里。
  • 耕者渐少田渐荒,政恐明年不如此。
  • 水荒子,行歌乞食良不恶,犹胜弄兵狱中死。
  1. 诗歌背景
  • 鲜于枢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元末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首诗反映了水荒子群体在饥荒年景中的苦难与挣扎,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1. 诗歌主题
  • 诗中的“水荒子”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底层人民,他们面临着饥饿、贫困和生存的威胁。这首诗通过描绘水荒子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1. 艺术风格
  •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够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水荒子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不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1. 历史意义
  •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1. 现代影响
  • 《水荒子歌二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疾苦,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1. 创作背景
  • 鲜于枢生活在元末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状况。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水荒子歌二首》不仅是一首反映元末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思考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