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隐为萧徵士作

兰陵溪上梅花村,世居齐梁之子孙。濒溪沃壤足禾黍,教子读书深闭门。
时人笑渠生理拙,渠亦笑人多覆辙。春来乌犍一犁雨,岁晚黄精三尺雪。
有时独速舞短蓑,饭牛别作耕田歌。长安车马自尘土,奈尔濯足沧浪何。
君不见苏秦为无田负郭,平生不识耕田乐。奴颜婢膝谒诸侯,黄金载多祸随作。
君今有田兼有书,夜亲灯火朝犁锄。只恐一朝富贵逼人去,猿鹤笑人留不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耕隐为萧徵士作》是元代诗人谢应芳的作品,诗中的萧徵士世居兰陵溪上,梅花村的世族子孙。这首诗通过描绘萧徵士隐居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其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生活态度。

从历史背景来看,谢应芳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代,他选择在兰陵溪上这个静谧的地方隐居,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也反映了他追求精神独立和道德完善的志向。在诗中,“时人笑渠生理拙”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并不以物质利益为重,而是注重心灵的富足和人格的高尚。他用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如《龟巢稿》,来践行这一理想。

从诗歌艺术角度来看,《耕隐为萧徵士作》采用了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萧徵士隐逸的生活情趣。诗中的“兰陵溪上梅花村”不仅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更隐喻了诗人对美好人生理想的追求。“时人笑渠生理拙”与“渠亦笑人多覆辙”,这两句对话式的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也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批判态度和对自我行为的自信。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耕隐为萧徵士作》不仅是诗人谢应芳个人生活和哲学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文化的一种体现。在中国文化中,隐逸被视为一种高洁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谢应芳的生平和作品,尤其是他的隐居生活,为后来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谢应芳的《耕隐为萧徵士作》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更是一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文献。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时代文人的风采,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精神寄托和人生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