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谣其三枯桑

枯桑枯桑,徒为我薪。
煮石弗糜,曷以食人?
廪发于官,我命乃续。
谁其主之?
伊人如玉。
伊人如玉,孚及豚鱼。
诏我妇子,偿粟勿渝。
厥粟固偿,厥德靡忘。
我怀伊人,于羹于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宜山谣其三枯桑》是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创作的一首四言诗,通过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百姓在饥荒中的生活困境与对官员的期待。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文献,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与希望。

《宜山谣其三枯桑》,以“枯桑”起兴,生动地描述了荒年百姓的生存状态。诗中“煮石弗糜,曷以食人?”表达了物资匮乏下的生存困境。同时,“廪发于官,我命乃续”则展现了官府救济给民生带来的一线生机。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物质的匮乏,也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

谢应芳,元末明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在《宜山谣其三枯桑》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民间语言,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谢应芳的作品不仅仅限于《宜山谣其三枯桑》。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涵盖了伦理道德、自然景观、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他在文学上深厚的造诣。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宜山谣其三枯桑》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在面临困境时的心态和期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