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净慈忆沅禅师

慧日峰前阁,重来百感增。
空存黄面老,不见白头僧。
道偈书犹在,埋铭刻未曾。
有诗行已久,何必上传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游净慈忆沅禅师》是元代诗人释英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已故禅师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在重游旧地时所经历的情感起伏与内心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释英,字实存,钱塘人。唐代诗人厉玄之后,素有能诗之名。其生平足迹遍布闽、海、江、淮、燕、汴等地区。释英曾在登径山闻钟声后弃官为僧,最终结茅于天目山中。

  2. 诗歌原文:慧日峰前阁,重来百感增。空存黄面老,不见白头僧。道偈书犹在,埋铭刻未曾。有诗行已久,何必上传灯。

  3. 主题思想:通过“慧日峰前阁”这一地点的描述,传达出诗人重游净慈寺时的情感变化。首句“慧日峰前阁,重来百感增”描写了诗人再次来到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时的复杂情感。

  4.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五言律诗的押韵形式,使得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悦耳。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变化,通过对“黄面老”和“白头僧”的描述,反映出对逝去时间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5. 文化价值:此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元代文人生活和佛教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诗中的佛教元素和禅宗思想的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氛围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重游净慈忆沅禅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描绘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文化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元代的社会文化和文学发展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