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陶吉甫赋心山

世事关心心在山,爱山终欲共高闲。
三茅岭上白云晚,五柳篱边飞鸟还。
与物生来无住着,何时到处便跻攀。
幽人雅处吾能识,隐几原非似石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陶吉甫赋心山》是宋代诗人龚璛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龚璛,字子敬,号谷阳生,高邮人。他是一位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曾担任和靖书院、学道书院的山长。晚年以浙江儒学副提举退休,最终在南宋灭亡之后选择了不食而终。他的一生与许多文人雅士有着深厚的友谊,如戴表元、仇远等人都是他的好友。
  1. 诗作原文
    世事关心心在山,爱山终欲共高閒。三茅岭上白云晚,五柳篱边飞鸟还。与物生来无住着,何时到处便跻攀。幽人雅处吾能识,隐几原非似石顽。

  2. 诗句解析

  • “世事关心心在山”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关注和内心的宁静所在。这里的“心在山”意味着诗人的心性与自然山水相融。
  • “爱山终欲共高閒”则描绘了诗人对高山流水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 “三茅岭上白云晚”和“五柳篱边飞鸟还”分别描写了诗人在三茅岭上的所见以及在五柳篱边的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 “与物生来无住着,何时到处便跻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里的“无住着”意味着万物皆为我所用,无需执着于一物。
  • “幽人雅处吾能识”表达了诗人对于高雅情趣的追求和识别能力。
  • “隐几原非似石顽”则体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隐士并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为陶吉甫赋心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与人性的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