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室为邹上舍赋

嘉树翳学省,繁露夕零乱。
琅琅读书声,历历在霄汉。
君子慎斋居,编简夙潜玩。
秋蛩咽断甃,流萤袭虚幔。
灯烛耿馀辉,沉沉夜将半。
宴坐遂忘言,群疑自冰涣。
圣道日修明,玄谭乃虚诞。
愿君善其用,母为发深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逍遥室为邹上舍赋》是元代诗人乃贤所作,其内容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学问的重视以及对知识探索的渴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嘉树翳学省,繁露夕零乱;
    琅琅读书声,历历在霄汉。
    君子慎斋居,编简夙潜玩。
    秋蛩咽断甃,流萤袭虚幔。
    灯烛耿余辉,沉沉夜将半。
    宴坐遂忘言,群疑自冰涣。
    圣道日修明,玄谭乃虚诞。
    愿君善其用,母为发深叹。

  2. 诗歌赏析

  • 《逍遥室为邹上舍赋》描绘了夜晚书房中的宁静景象,以“嘉树”和“繁露”开篇,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接着,通过对“琅琅读书声”和“编简”的描述,表达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
  • 诗中还通过“秋蛩”、“流萤”等意象,增添了一份生动和动态美,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活。
  • “灯烛耿余辉”一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已至深夜,还反映了诗人沉浸于学问之中的精神状态。
  • 最后,诗人通过“宴坐遂忘言”,展现了在学问面前,一切言语都显得多余,只有内心的澄明和知识的充实。
  • 结尾处,诗人希望对方能够善用知识,表达了自己对知识深远影响的理解和期待。
  1. 历史背景
  • 《逍遥室为邹上舍赋》的创作背景是在元代,一个注重理学发展的时期。
  • 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普遍重视经世致用,追求道德修养和知识积累。
  • 这种思想也在《逍遥室为邹上舍赋》中得到体现,通过对学问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描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特点。
  1. 文化影响
  • 《逍遥室为邹上舍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作为元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 该诗也展示了元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神,以及对知识价值的高度重视。
  • 在现代,这首诗仍然被许多文学爱好者所研究和传颂,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减当年。
  1. 艺术特色
  • 《逍遥室为邹上舍赋》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 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秋蛩”和“流萤”等自然元素的使用,既营造了气氛又隐喻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 该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读者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考。

《逍遥室为邹上舍赋》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缩影。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的文化氛围,也传递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