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次韵和徐改之 其二

涛头洒泪眼难乾,鱼腹沉冤骨未寒。
楚些一章招莫返,曹碑八字好难看。
水流不尽湘江恨,俗奠空陈蘋藻盘。
我亦逢时增感慨,凛然忠孝孰能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午次韵和徐改之 其二”是宋朝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对英雄事迹的缅怀,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中第一句“涛头洒泪眼难乾”,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水墨画面,涛头之上,泪水如雨般落下,难以停歇。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悲痛和哀思。
  • “鱼腹沉冤骨未寒”,反映了历史的残酷和悲剧的延续,鱼腹中的冤魂尚未得到解脱,暗示了历史的沉重和对正义的追求。
  • “楚些一章招莫返”,借用屈原的楚词,表达了一种无法回头的历史遗憾和对英雄的怀念。
  • “曹碑八字好难看”,则可能是在批评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碑上的字迹显得如此难看,暗指政治黑暗,社会不公。
  1.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
  • 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那个时代的感慨和对英雄事迹的怀念。
  • 作者选择端午节这一特定节日来创作,可能是出于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或者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1.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历史画卷。
  •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思想情感与社会意义
  • 诗中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对英雄的敬仰,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
  •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1. 读者反响与传承影响
  • 这首诗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 在后世多次被吟咏和引用,成为研究宋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的重要文献。

《端午次韵和徐改之 其二》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使得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和鉴赏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