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卞仲祥

待月东扉外,一枝明烛残。
谁将丹桂子,种在碧云端。
病叶依窗湿,饥鸿集渚寒。
婵娟为雨妒,怊怅又更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和卞仲祥》是一首由元代著名文学家仇远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人简介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时期,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对诗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交流频繁,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土壤。
  • 诗人生平: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仇远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1. 诗作原文
  • 待月东扉外,一枝明烛残。
  • 谁将丹桂子,种在碧云端。
  • 病叶依窗湿,饥鸿集渚寒。
  • 婵娟为雨妒,怊怅又更阑。
  1. 诗意解析
  • “待月东扉外”:表达了诗人独自在东窗外等待月亮升起的情景,象征着孤寂与期待。
  • “谁将丹桂子,种在碧云端”:这里的丹桂子可能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而将其种在碧云端,则寓意着这种品质的高远和难以企及。
  • “病叶依窗湿”:通过病叶和潮湿的窗户,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助。
  • “饥鸿集渚寒”:饥鸿聚集在寒冷的水域,暗示着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 “婵娟为雨妒”:婵娟即月亮,这里用“为雨妒”形容月亮被雨水遮挡,无法展现其美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失望和不满。
  • “怊怅又更阑”:怊怅表示惆怅、不安,更阑则是指深夜,整首诗以深夜的阑珊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愁和无尽的思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月亮、疾病、雨水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语言精炼:仇远的诗句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每一句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再和卞仲祥》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元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仇远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对于喜爱古代诗词的朋友来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