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 其一

秋瑟凄凉忽断弦,自砻山石志新阡。
稍闲即病身无福,竟死难医命有天。
会绩忍看烧烛泪,遗簪聊抵买花钱。
最惭误看刘蕡策,辜汝相依四十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亡》其一,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是梅尧臣为悼念妻子而作的,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妻子生前点滴的回忆,展示了夫妻间的深厚感情以及诗人内心的哀思和不舍。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
  •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1. 诗歌内容解析
  • 情感深沉:这首诗通过对冬天与春天的交替、时光流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无常感慨。
  • 思念无尽:诗人通过“之子归穷泉”一句,表达了妻子离世的悲痛和无法与之共度余生的遗憾。
  • 身份转换:从“恭朝命”到“反初役”,反映了诗人从沉痛哀悼中逐渐调整心态,试图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
  • 物是人非:诗句中的“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描绘了家中景象的残破和记忆的留存,展现了诗人心中的哀伤与不舍。
  • 生命感悟:最后两句“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生前美好品质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时刻的珍贵。
  1. 文化背景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悼亡诗是一种常见的题材,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悼亡三首》作为梅尧臣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于死亡和亲情的态度及其文化内涵。
  1. 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梅尧臣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直抒胸臆,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意象生动:诗中运用了“冬春谢”、“寒暑流易”等自然景象,以及“穷泉”、“重壤”、“黄泉”等象征性的词汇,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艺术世界。
  1. 社会影响
  • 《悼亡》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悼亡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阅读体验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化回忆,也是对个体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挖掘。它提醒人们,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因为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宝贵的。

《悼亡》其一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生死离别时的痛苦与坚强,也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化中关于家庭和爱情的美好与执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