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翠亭梅花

来者为新去为陈,阴阳如代各还春。
花开花谢亦常理,对花不必尤花神。
平生性耆不在花,两年颇与梅相亲。
何人种梅绕此屋,一见使我心清冷。
老树槎牙溪侧径,枯枝倒挂池边亭。
花开主人不复赏,我来却作花主人。
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
北海雪深臣皓首,霜寒中野儿悲吟。
荷蓧老人留植杖,沧浪孺子来濯缨。
神人妃子固有态,此花不是儿女情。
托根山谷居岁晚,自分不及芳春辰。
春前腊后挺高洁,留与桃李争妍新。
春寒桃李犹未开,莫随羌管轻飘零。
先生自是绝俗士,西湖东閤当齐名。
巡檐索笑兴不浅,金樽檀板随红尘。
斯言近戏君勿讶,南山松柏终年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涌翠亭梅花》是宋代诗人熊禾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梅花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与梅花之间的深厚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原文
  • 来者为新去为陈,阴阳如代各还香:诗人观察到新到的花朵和新凋谢的花朵,都散发出同样迷人的香气。这里的“新”与“旧”相互映衬,表达了对时间流转与万物循环的感慨。
  • 花开花谢亦常理,对花不必尤花神:诗人认为,花朵的开放和凋谢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们无需特别对待或崇拜花朵。
  • 平生性耆不在花,两年颇与梅相亲:诗人自述,虽然自己平时并不特别喜爱花,但这两年来却频繁地观赏梅花。这种转变反映了他对梅花的特殊情感和欣赏角度。
  • 何人种梅绕此屋,一见使我心清冷:诗人描述了梅花环绕着他的房子,每当看到梅花时,都能使他感到心灵的清凉。
  • 老树槎牙溪侧径,枯枝倒挂池边亭:诗中用“老树”、“溪侧径”等词汇,描绘了梅花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梅花在这种环境中的独特美感。
  • 花开主人不复赏,我来却作花主人: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传统角色的观花态度,他不再只是被动地欣赏梅花,而是成为梅花的主宰者。
  1. 作品赏析
  • 熊禾通过对《涌翠亭梅花》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梅花的坚韧与高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和生命哲理的深刻领悟。
  • 诗歌中的“北海雪深臣皓首”,不仅描绘了北方严寒的景象,更隐喻着诗人历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超然物外的心态。
  • “斯言近戏君勿讶,南山松柏终年青”,这句诗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口吻,传达了诗人对岁月变迁的淡然处之,以及对松柏常青的景仰。
  1. 写作背景
  • 《涌翠亭梅花》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熊禾生活在南宋时期,那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 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常常代表着坚贞不屈的精神。熊禾通过赞美梅花的品格,也在向世人展示他的人格魅力。
  1. 历史评价
  •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涌翠亭梅花》是熊禾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和情感上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 这首诗被认为是体现了宋诗风格的典型代表,它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深邃。
  1. 文化意义
  • 《涌翠亭梅花》不仅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诗歌,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文人墨客表达高尚情操和人生理念的重要载体。
  • 诗中的梅花与诗人的个人情感紧密相连,使得读者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
  1. 现代影响
  • 尽管《涌翠亭梅花》创作于宋代,但它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思想对后世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人在欣赏梅花时,也会联想到这首诗,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 在现代社会中,梅花仍然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成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鼓舞力量。

通过对《涌翠亭梅花》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首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