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正卿二首 其二

何人依玉树,有客隐金华。
老觉身为累,时劳梦到家。
且骑山简马,谁识子阳蛙。
日暮秋风起,飞尘满画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答正卿二首·其二》是元朝诗人杨奂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1. 作者简介
  • 杨奂,字焕然,号紫阳先生,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卒于元宪宗五年,享年七十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从金至元的变迁,在动荡的年代中保持清高的人格和文学追求。
  • 杨奂的文学生涯颇为丰富,他的著作包括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等。尽管他在官位上并未有太大的成就,但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1. 诗歌原文
  • 何人依玉树,有客隐金华。
  • 老觉身为累,时劳梦到家。
  • 且骑山简马,谁识子阳蛙。
  • 日暮秋风起,飞尘满画叉。
  1. 诗歌主题
  • 诗中透露出诗人孤独与思乡的情绪。”何人依玉树”表达了诗人在清雅环境中的独自沉思,可能是对友人的思念或对自己的反思;”有客隐金华”则描绘了另一位隐士的居处,可能暗示着与这位隐士的交流与对话。
  •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1. 艺术手法
  • 在艺术手法上,杨奂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山简马”可能隐喻着高洁的志向与远大的抱负,而”子阳蛙”则可能在寓意着诗人自身的孤独或是对某种特定事物的指涉。
  • 整体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而深邃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1. 思想内涵
  • 诗中的”时劳梦到家”反映出诗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内心挣扎。
  • “日暮秋风起,飞尘满画叉”则描绘了一种萧瑟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落寞与苍凉。
  1. 历史背景
  • 元朝建立后,很多文人选择隐退山林,以求精神上的宁静。杨奂的生活轨迹和创作活动反映了这一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 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也是元朝初期,这一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为文人提供了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表达的可能。
  1. 文化影响
  • 杨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虽未引起广泛注意,但在元代文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篇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 杨奂的诗歌对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对后来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价值
  • 作为金末元初的诗人,杨奂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其数量可观的著作,更体现在其文学风格的成熟与多样性。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语言的运用,都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观。
  • 杨奂的诗歌在形式上多采用五言绝句,这种形式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高度的凝练性和节奏感,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次答正卿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也是了解元代文人心态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