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防行

南州一雨六十日,所至川源皆泛溢。
黄河适及秋水时,夜来决破陈河堤。
河神凭陵雨师借,晚未及晴昏复下。
传闻一百五十村,荡尽田园及庐舍。
我闻禹时播河为九河,一河既满还之他。
川平地迥势随弱,安流是以无惊波。
秪今茫茫馀故迹,未易区区议疏辟。
三山桥坏势益南,所过泥沙若山积。
大梁今世为陪京,财赋百万资甲兵。
高谈泥古不须尔,且要筑堤三百里。
郑为头,汴为尾,准备他时涨河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防行》是金代诗人刘迎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金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水患灾害,而且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历史联想,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对国家安定的忧虑。以下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作背景
  • 历史背景:《河防行》创作于金朝,当时正值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诗中描绘的是一场秋雨引发的黄河水灾,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破坏。
  • 作者经历:刘迎,字无党,号无净居士,金代东莱人。他在世宗大定十四年考中进士后,曾担任过一些官职,如豳王府记室和太子司经等。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1. 诗作主题
  • 水患描写:诗中直接提到了“南州一雨六十日,所至川源皆汎溢”,描绘了由于连续降雨导致的河流泛滥,给周边地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 人民苦难:诗中提到“传闻一百五十村,荡尽田园及庐舍”,反映出因水灾而遭受的巨大损失,以及人民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和苦难。
  • 历史联想:诗中的“我闻禹时播河为九河,一河既满还之他”一句,暗示了作者对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敬仰,以及对治水工程成功与否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河防行》中的意象丰富,如“夜来决破陈河堤”和“晚未及晴昏复下”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安定的忧虑,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历史记录:作为金代的文学作品,《河防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果,也是研究金代水利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 思想启示:诗作反映了金代文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谐稳定生活的向往,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借鉴和启示的价值。

《河防行》不仅是金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金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文精神,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不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