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溪山风月楼

城南遗迹旧,复此搆新楼。
山色风馀净,溪声月下幽。
华裾时共接,红粉任迟留。
寄语登临者,无诗莫谩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溪山风月楼》是一首明代王祎创作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这首诗通过对城南遗迹的描绘,复建新楼的场景,以及对山色、溪声和人物活动的描述,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简介:王祎,字子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他是义乌来山人,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王祎幼敏慧,师从柳贯、黄溍,以文章著名。
  2. 诗歌原文及翻译:《题溪山风月楼》,城南遗迹旧,复此搆新楼。山色风馀净,溪声月下幽。华裾时共接,红粉任迟留。寄语登临者,无诗莫谩游。
  • 诗句翻译:城南有旧迹可寻,我于此地重建新楼。山色因风而更显清新,溪水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幽深。华丽的衣服与佳人时常相遇,红颜女子任由时间留停。寄语那些前来游览的人,若无诗篇不要随意游玩。
  1. 诗歌鉴赏:王祎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城南旧景和新楼的建立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之中。他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山色与月光的对比)、拟人(风、溪声等),使得整首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2. 背景分析:《题溪山风月楼》创作于明朝初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自然和文化生活的向往。
  3. 主题思想:王祎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视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王祎的《题溪山风月楼》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和文化美的深刻感悟。同时,这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本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