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书事十首 其七

晨兴毕公事,坐憩六老堂。
堂前松桂疏,堂后桃李芳。
亲手为培植,留以此甘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康书事十首·其七》是明代王祎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述清晨公务之余的闲暇时光和六老堂前的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及亲自植树造林、留名千古的愿望。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作背景
  • 作者介绍:王祎,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并表现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感。
  1. 诗意解读
  • 描绘场景:诗中“晨兴毕公事”表明了作者在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后,选择在六老堂中休息,“堂前松桂疏,堂后桃李芳”生动地描绘了六老堂前后不同的景色,松树和桂花给人以清新之感,而桃花和李花则散发着芬芳。
  • 亲手培植:王祎不仅欣赏自然之美,还亲身参与到植树造林中,“亲手为培植,留以此甘棠”表达了他想要亲手培育树木,将其作为永久纪念的愿望。这种行动不仅是对自然的爱护,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
  1. 艺术特色
  • 自然意象:诗中的“桃李芳”与“松桂疏”,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节奏感。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美化了诗的意境,也加深了读者的感受。
  • 情感寄托:通过对六老堂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王祎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与和谐。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对生命、自然以及社会责任的一种深刻体现。
  1. 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王祎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界的尊重与保护,以及对后代留下美好记忆的期待。
  • 教育启示:这首诗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归自然,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时也鼓励人们投身于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

王祎的《南康书事十首·其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亲手植树造林的理想,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