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和卞长史韵

沧溟东望色浮金,转上寒空秋已深。
我欲登楼乘逸兴,谁能对影有新吟。
悬知此夕三更月,曾照前人万古心。
唤醒谪仙波底醉,一壶芳酒与同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月和卞长史韵》是一首元末明初的七言律诗,由王翰创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王翰(生卒年未详),元末明初人,字时举,河南禹县人。
  • 隐居中条山,后为周王橚的长史。
  1. 诗歌原文
沧溟东望色浮金,转上寒空秋已深。  
我欲登楼乘逸兴,谁能对影有新吟。  
悬知此夕三更月,曾照前人万古心。  
唤醒谪仙波底醉,一壶芳酒与同斟。  
  • 首联“沧溟东望色浮金,转上寒空秋已深”描绘了秋天的辽阔景象。
  • 颔联“我欲登楼乘逸兴,谁能对影有新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 颈联“悬知此夕三更月,曾照前人万古心”暗示了月亮的永恒之美和古人的遗志。
  • 尾联“唤醒谪仙波底醉,一壶芳酒与同斟”则是诗人自我陶醉的表现,同时也表达了与好友共享美酒的愿望。
  1. 诗意解析
  •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敬仰。
  • 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 结尾处的自我陶醉与对朋友的共同饮酒,展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放和对生活的热爱。
  1. 文化背景
  • 元末明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文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来应对现实的压力,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 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社会影响
  • 《对月和卞长史韵》在明代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元末明初文人的代表之作。
  • 该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才华和审美情趣。

《对月和卞长史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更是元末明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通过对其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它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