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眉山二苏先生墓

玉堂得意少知几,岭海归来两鬓丝。
此处青山好埋滑,何年赤壁重衔悲。
应知双冢秋风日,正是连床夜雨时。
千古英灵犹不死,烛天文焰照峨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眉山二苏先生墓》是元末明初王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后,历任不同官职,最后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1. 诗歌原文
    玉堂得意少知几,岭海归来两鬓丝。
    此处青山好埋滑,何年赤壁重衔悲。
    应知双冢秋风日,正是连床夜雨时。
    千古英灵犹不死,烛天文焰照峨眉。

  2. 诗歌内容解析

  • “玉堂得意少知几”:这里用“玉堂”指代朝廷,表明作者曾经在朝廷中受到赏识和重视。而“得意少知几”意味着尽管得到了赏识,但所知道的并不多。
  • “岭海归来两鬓丝”:表达了作者离开京城(岭海),回归故里后,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两鬓已经斑白了。
  • “何处寻赤壁”:赤壁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地点,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战争的思考。
  • “千古英灵犹不死”:这里的英灵指的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这些英雄虽已逝去却依然不朽的敬意。
  • “烛天文焰照峨眉”: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烛龙”,象征着光明,表示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但仍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

《过眉山二苏先生墓》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通过描绘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