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三皇庙

混沌凿来天地分,蚩蚩鹿豕尚同群。
龟图已阐先天画,鸟迹初呈上古文。
肇创礼仪犹罔象,未开风气自氤氲。
谁还太古熙熙俗,卉服洼樽读典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三皇庙》是元末明初王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王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三皇时期的神话景象,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混沌凿来天地分:混沌未开的宇宙,经过神力的开辟,天地逐渐分明。这一描述不仅展示了大自然从混沌到清晰的转变,也象征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状态向文明的进步。
  • 蚩蚩鹿豕尚同群:描述上古时期,人类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处,不分彼此。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龟图已阐先天画:以龟甲上的图案象征着天地之初的玄奥哲理,暗示着宇宙万物皆有其规律和秩序。
  • 鸟迹初呈上古文:鸟的羽毛划过天空,留下的痕迹成为了文字的雏形,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 肇创礼仪犹罔象:在尚未形成具体制度和形象时,礼仪的概念已经存在,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和规范的初步理解。
  • 未开风气自氤氲:尽管有明确的礼仪制度,但当时的风气尚未完全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仍然保持着自然的状态。
  • 谁还太古熙熙俗:在三皇时代,人们生活简朴、淳朴,没有后世的繁华和复杂,反映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卉服洼樽读典坟:使用简单的服饰和器皿来阅读古老的典籍,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尊重。
  1. 作者介绍
  • 王翰:王翰生卒年未详,元末隐居中条山。入明,为周王橚长史。后因劝谏不被采纳而断指佯狂离去,后起为翰林编修,谪至廉州教授,死于彝民起义中。
  1. 主题探讨
  • 历史哲思:通过对三皇时代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古代先人智慧和文化的尊敬,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历史发展过程的思考。
  • 哲学意蕴:诗中的“混沌”、“先天画”、“氤氲”等词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义,展现了古人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探索。
  • 社会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以及尊重传统的文化传统。
  • 艺术表达:在文学创作中,王翰巧妙地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艺术美感的追求。
  • 情感体验:通过诗歌,王翰传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这种怀旧感是许多读者共鸣的情感体验。
  1. 艺术风格
  • 语言简练:王翰的语言简洁明了,每一个诗句都充满了深意,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混沌”、“蚩蚩鹿豕”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韵律和谐:王翰的七言律诗在音韵上处理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结构严谨: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有序,层次分明,体现了古典诗歌讲究章法的特点。
  • 象征性强:王翰的诗作往往富含象征性,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表达了深层的哲理和寓意。

《谒三皇庙》不仅是一首反映古代文化的诗歌,更是王翰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情致敬。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