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柱鸣澜

一柱亭亭似削成,峡深云冷古苔青。
洄波浮沫双轮转,巨浪漂山万鼓鸣。
鬼凿尚留神禹迹,龙图高拱帝虞灵。
知今圣代当呈瑞,直待何年始见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底柱鸣澜》是王翰创作的一首元末明初的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一柱亭亭似削成,峡深云冷古苔青。
    洄波浮沫双轮转,巨浪漂山万鼓鸣。
    鬼凿尚留神禹迹,龙图高拱帝虞灵。
    知今圣代当呈瑞,直待何年始见清。

  2. 作者简介

  • 王翰,元末明初人,生于未详年份,字时举。元末隐居中条山,入明后曾担任周王橚长史,因进谏不果断指佯狂而去。后来起复为翰林编修,最终死于彝民起事中,有《敝帚集》、《樵唱集》、《梁园集》等作品。
  1. 作品鉴赏
  • 意象描绘:《底柱鸣澜》中的“一柱亭亭似削成”,形象地描绘了山峰峻峭,如削斧般挺拔的景象。“峡深云冷古苔青”则通过峡谷深处、云雾缭绕以及苔藓苍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
  • 比喻手法:诗句中的“洄波浮沫双轮转”、“巨浪漂山万鼓鸣”运用了比喻,将大浪和万鼓比作车船和鼓声,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壮观。
  • 象征寓意:诗中“鬼凿尚留神禹迹,龙图高拱帝虞灵”表达了对古人智慧与功绩的缅怀。结尾的“知今圣代当呈瑞,直待何年始见清”则寓意着希望国家能够迎来盛世,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创作背景
  • 王翰的生平经历颇为丰富,从元末隐世到明初出仕,再到晚年因直言进谏而遭贬,他的生活充满了起伏与波折。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其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底柱鸣澜》的创作背景也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影响。诗中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和个体命运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革的敏锐观察和深切感悟。
  1. 艺术特色
  • 韵律之美:“一柱亭亭似削成,峡深云冷古苔青。”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规范,而且在音韵上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 意象之妙: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隐喻,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底柱鸣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资料。
  • 后世评价:《底柱鸣澜》在后世也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推崇,被视为表达壮美山河与深刻哲理的典范之作。
  1. 现代解读
  • 美学意义:现代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于自然界和人文历史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动荡年代中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 现实意义:虽然《底柱鸣澜》创作于元末明初,但其中所蕴含的自然法则、历史变迁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底柱鸣澜》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造诣,也在思想上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