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游西园

春色晚来浓,良宵兴未穷。
海棠呈腻雪,杨柳舞香风。
蝶梦翻花冷,蟾光度酒空。
西园人未散,饮罢满城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夜游西园》是一首描绘春夜宴游情景的元末明初时期的诗歌。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叶颙(约公元1296年-?),字景南,一字伯恺,元末金华府人。叶颙隐居不出,直至入明后才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其作品多反映其隐居生活与对自然的热爱。
  1. 作品原文
  • 春色晚来浓,良宵兴未穷。 这句“春色晚来浓”描绘了春天的傍晚时分,万物复苏,色彩斑斓的景象。
  • 海棠呈腻雪,杨柳舞香风。 “海棠”与“杨柳”分别象征春天里最为妩媚的植物,它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是自然界中的舞者。
  • 蝶梦翻花冷,蟾光度酒空。 “蝶梦”和“蟾光”都暗示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其中“蝶梦”还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 西园人未散,饮罢满城钟。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宴会的结束感到不舍,同时也反映出西园的热闹与欢声笑语直到天明。
  1. 艺术手法与表达特色
  • 叶颙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海棠呈腻雪”、“杨柳舞香风”,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鲜活气息。
  • 叶颙善于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来传达深厚的情感,这首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幕幕精心布置的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夜宴游图景。

《春夜游西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古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