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行

东风浩荡吹江南,危子行年二十三。
长谣空谷天荡荡,剑倚白日风潭潭。
气高颇怪星象动,身在岂为饥寒贪。
宫中圣人朝万国,臣抱犁銸在山泽。
终年读书空自劳,三岛求仙岂能得。
齿牙不动心未摧,欲奏长策天门开。
周公仲尼没已久,麒麟凤凰去不来。
世无忠臣与孝子,四海风俗何由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风行》是元末明初诗人危素所作。下面将详细介绍《东风行》:

  1.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 生平经历:危素,元末明初的江西金溪人,字太朴,一字云林。他师从吴澄、范椁,通晓五经,在元至正年间授经筵检讨,并与修宋、辽、金三史,累迁至翰林学士承旨。入明后,他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并担任弘文馆学士,备顾问之职。然而,因作为亡国之臣的身份而未能位列朝廷要职,最终被贬至和州,守余阙庙。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上的起伏和个人情感的沉浮。
  • 创作时期:《东风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此时中国正处于由元朝向明朝过渡的历史阶段,社会和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诗歌内容解读
  • 诗歌意境:《东风行》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的东风,既是春天的使者,也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前进。诗中所描绘的江南风光,绿草生机、鸟雀鸣啭、森林声响、山花灿烂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画面。
  • 主题思想:虽然具体的诗歌主题不甚明朗,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和平、美好时代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局限于自然界,更扩展到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 象征意义:东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赋予吉祥和新生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它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可能隐喻着新的政治秩序或社会秩序的到来。《东风行》通过这种象征,传达了一种对新时代的乐观期待。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学成就:危素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他通过《东风行》这一作品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历史地位:《东风行》作为危素的代表作品,反映了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社会反响:虽然《东风行》的具体社会影响难以考证,但它的出现无疑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位历史名人的作品,它在文学史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东风行》作为危素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学价值,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东风行》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