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吹江南,危子行年二十三。
长谣空谷天荡荡,剑倚白日风潭潭。
气高颇怪星象动,身在岂为饥寒贪。
宫中圣人朝万国,臣抱犁銸在山泽。
终年读书空自劳,三岛求仙岂能得。
齿牙不动心未摧,欲奏长策天门开。
周公仲尼没已久,麒麟凤凰去不来。
世无忠臣与孝子,四海风俗何由回。
东风浩荡吹江南,危子行年二十三。
长谣空谷天荡荡,剑倚白日风潭潭。
气高颇怪星象动,身在岂为饥寒贪。
宫中圣人朝万国,臣抱犁銸在山泽。
终年读书空自劳,三岛求仙岂能得。
齿牙不动心未摧,欲奏长策天门开。
周公仲尼没已久,麒麟凤凰去不来。
世无忠臣与孝子,四海风俗何由回。
注释:
- 东风:春风。
- 浩荡:广阔、盛大的样子。
- 危子:指作者。行年:年龄。
- 长谣:长篇的议论或歌吟。
- 空谷:空旷的山谷。
- 剑倚:持剑而立。
- 白日:太阳。
- 气高:志气高远。
- 星象:星辰运行和气象变化。
- 身在:身处其中。
- 朝:使……朝见。
- 犁銸:锄草的农具。
- 三岛:神话中三个神山。
- 齿牙:牙齿。
- 摧:动摇。
- 奏:陈述。
- 长策:长远的计策。
- 天门:天上的门,比喻朝廷。
- 周公:周朝的开国元勋周公旦。
- 仲尼:孔子的字。
- 麒麟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常用来比喻贤才。
- 忠臣:忠诚的大臣。
- 孝子:孝顺的子女(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
- 四海:指全国。
- 风俗:社会风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之作,通过描写春天的东风及诗人自身的境遇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首句“东风浩荡吹江南”,起笔便描绘了春风浩荡的景象,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气息。接着,“危子行年二十三”点明了自己的年龄,表明诗人已经步入壮年。这两句虽然简短,却已经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接下来的诗句“长谣空谷天荡荡,剑倚白日风潭潭。”进一步描绘了春风中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诗人以长篇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气高颇怪星象动,身在岂为饥寒贪。”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他不愿意因个人的饥寒之苦而放弃追求正义的决心。这种高尚的情怀,正是诗人所希望传递给他人的价值观。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了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宫中圣人朝万国,臣抱犁銸在山泽。”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国家图景,展现了皇帝和臣子们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场景。而诗人自己却身处山野之中,无法为国尽忠效力,这种对比更是凸显了他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尽管诗人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但现实的残酷和个人遭遇的挫折也让他深感失望和挫败。因此,他在诗的最后一句“终年读书空自劳,三岛求仙岂能得。”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叹。尽管他日夜勤奋学习,但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他还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希望能够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拥有永恒的生命。然而,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困难却让他感到无力和挫败。最后一句“齿牙不动心未摧,欲奏长策天门开。”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而这种期望则寄托在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之上——天门开启,意味着一切都将变得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