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宜春台集古

山外青山楼外楼,楚云迢递暮天秋。
千年彩凤鸣高阜,一道长虹锁碧流。
举目但知天地阔,凭阑不管古今愁。
二仙缥缈成尘迹,我亦飘然思远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宜春台集古》是一首出自元代诗人何理问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楚云迢递暮天秋。
    千年綵凤鸣高阜,一道长虹锁碧流。
    举目但知天地阔,凭阑不管古今愁。
    二仙缥缈成尘迹,我亦飘然思远游。

  2.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何理问运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图。诗中“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 意象鲜明:诗中的“楚云”、“彩凤”等意象,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色彩。
  • 情感真挚:诗中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远方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写作背景
  • 《题宜春台集古》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诗人通过描绘宜春台的自然景观,试图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安慰。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理想与现实、自由与束缚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1. 文化意义
  • 《题宜春台集古》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深层次理解。
  • 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仍努力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 艺术特色
  • 《题宜春台集古》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诗中的语言精炼而有力,既符合韵律的要求,又能深刻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这首诗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遵循了古代诗歌的创作规范。同时,诗中的句式结构变化多样,既有整齐划一的平仄声调,又有错落有致的节奏变化,使整首诗既有规整之美,又有变化之趣。

《题宜春台集古》不仅是一部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思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元代文学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