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玉泉

东山白石路,霜草相因依。
碧泉吐明珠,隐隐涵玉辉。
拊阑紫鳞惊,日暮倒影归。
犀火或可然,吾当测幽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玉泉》是一首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五言律诗,作者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以下是关于《过玉泉》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他的在位期间,中国达到了疆域和国力的一个顶峰。他的统治被历史学家称为“乾隆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1. 诗歌原文
  • 《过玉泉》这首诗共四句,内容如下:
过桥东望,水木清华。  
碧草连天,翠云堆屋。  
行至半山,忽闻鸣磬。  
坐石倚松,静听禅语。  
  1. 诗歌赏析
  • 《过玉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切喜爱和向往。
  • 诗中的“碧草连天,翠云堆屋”形容了景色的美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行至半山,忽闻鸣磬”则表达了一种意外的惊喜和内心的平静。
  • “坐石倚松,静听禅语”则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中,让人忘却尘世喧嚣。
  1. 作品背景
  • 《过玉泉》的创作背景与弘历的个人经历有关。他曾游历四方,对自然的美景有着深刻的感受。这首诗可能是在游览玉泉时所作,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1. 艺术特色
  • 《过玉泉》作为一首诗歌,其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 该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诗均由五个字组成,这种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律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1. 文化意义
  • 《过玉泉》不仅展示了弘历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朝中期的文化氛围。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普遍重视诗歌创作,并将其视为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
  • 这首诗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即追求自然之美和内心之静。《过玉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过玉泉》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传承。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心灵的慰藉。同时,这首诗也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