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孔太祝

苏郎怀印绶,不计敝貂裘。
一去青山下,三年白露秋。
关心悲地隔,涉患见天游。
笳管深无那,晚来动戍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孔太祝》是元代诗人范梈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在文学的海洋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俘获了无数人的心。元代诗人范梈的这首诗《酬孔太祝》,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星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苏郎怀印绶,不计敝貂裘。
    一去青山下,三年白露秋。
    关心悲地隔,涉患见天游。
    笳管深无那,晚来动戍楼。

  2. 诗歌翻译
    苏郎怀抱着官职,不顾自己的贫穷。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遥远的青山之下。在那里,他度过了三年的时光,秋天的白露给他带来了一丝清凉。尽管他关心着故乡,但他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如同在天空中游走一般。夜晚,他的思绪被远处传来的军号声所打断,那是戍楼的战鼓声。

  3. 诗歌赏析

  • 《酬孔太祝》是范梈对朋友的一种深情厚谊的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朋友分别的场景。
  • 诗歌中的“苏郎”象征着诗人的朋友或亲人,他们共同经历风雨,但因某种原因不得不分离。
  • “青山下”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离别后的孤寂与思念,同时也暗示了未来重逢的可能性。
  • “白露秋”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 诗人通过“关心悲地隔,涉患见天游”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笳管深无那,晚来动戍楼”则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写作背景
    《酬孔太祝》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梈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政治的现实。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而文人墨客往往在这样的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感。范梈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酬孔太祝》不仅是范梈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的表达,也是他对人生、友情和时代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它在表达情感、反映现实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