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郎怀印绶,不计敝貂裘。
一去青山下,三年白露秋。
关心悲地隔,涉患见天游。
笳管深无那,晚来动戍楼。
酬孔太祝
苏郎怀印绶,不计敝貂裘。
一去青山下,三年白露秋。
关心悲地隔,涉患见天游。
笳管深无那,晚来动戍楼。
注释:
酬:赠答。
孔太祝:指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教育家。
苏郎:指苏武(?一前64),字子卿,西汉杜陵人。因匈奴入侵而被迫投降,被匈奴拘留于北方十余年,后出使与汉朝和亲的乌孙王派使送回汉朝。
怀:怀念。
印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敝貂裘:破旧的貂皮外衣,代指贫穷或寒酸的生活。
翠微:山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白露秋:秋季的早晨,空气中带有白色的露珠。
关心:挂念,惦记。
地隔:两地相隔甚远。
涉患:经历困苦。
见天游:看到天空自由翱翔的鸟儿。
笳管:古代军中吹奏乐器,用胡芦做成,有长笛、小鼓等几种,多用于军乐。
深无那:深沉地感到无可奈何。
晚来:到了傍晚。
动戍楼:使守城的士兵感到惊动。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酬谢孔融对苏武的思念之词。
开头两句说:苏郎怀着一颗怀念故土的忠贞之心,毫不顾惜自己贫困的生活,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都城,来到了边塞的青山脚下。这两句中“怀”字写出了苏武怀念故土的忠贞之情,“不计”二字写出了他不顾个人贫寒的高尚品格。
第三句说:在青山之下已经生活了三年,如今又是一年秋高气爽的时候了。这两句中“青山”和“三”、“三年”和“秋”都是点出了季节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这两句虽然只是描写了苏武生活的一个片断,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四句说:他日夜挂念着祖国,即使身处他乡也不忘故土;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这两句写苏武忧国忧民、乐观豁达的胸襟和抱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
第五句说:他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因为自己身在异地,所以更加感到国家的艰难,也更加懂得国家的统一是多么的重要。这两句是苏武的肺腑之言,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也表明了自己为保卫祖国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强决心。
第六句说: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他总是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种种困难和危险,因此心中不免有些忧虑不安。这一句中“晚来”两个字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的感叹。
最后两句写道: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起自己曾经度过的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因此常常睡不着觉。这两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作者对苏武的深切同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