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动西风,乡心去住同。
诸生五岭外,之子大江东。
且羡还家鹤,无愁度海鸿。
若逢天上使,书记莫匆匆。
【注释】
李教授:指李德裕,唐宪宗时宰相,与诗中“亭”“馀饶”“大江东”等词相照应。
亭赴五羊:指在五羊城送别李教授。
先往:先去拜访。余饶:地名,在广东。见《旧唐书·地理志》。
觐省:朝拜皇帝。觐,同“觐”。“省”,省视朝见,这里泛指宫廷内。
动西风:惊动了西风,指秋风劲吹。
去住同:形容诗人离别家乡的心情。
诸生:学生,学子。五岭外:指南岭山脉之外。南岭,横亘于广东、广西两省之间,绵延达2000里。岭南,泛指岭南地区。
之子:对对方的美称。大江:长江。东,指南方。
羡:羡慕。
无愁度海鸿:比喻没有牵挂,无忧无虑。
若逢天上使:假如遇上天上的使者(仙鹤)。天上,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使,使者。
莫匆匆:《世说新语》:“桓大司马令子幼时,尝属和‘秋胡作妇’,桓云:‘已矣!’儿云:‘胡不疾入?’‘车在马前。’”后因以“桓子秋胡”代指丈夫。这里借指书信。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即将告别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李教授的深情厚谊,并寄寓了作者的仕途理想与归隐愿望。全篇语言平实,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第一句“行色动西风”,开篇即点明了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在西风劲吹中的旅途。“行色”,是指出行时的样子。“动西风”,则是指秋风劲吹,天气寒冷。这里既写出了作者出发的时间和季节,也为下文的“乡心去住同”作了铺垫。“乡心去住同”,则是指作者的离别心情和归宿意愿都是相同的。这里的“乡心”,可以理解为思乡之情;也可以理解为对故土的感情。而“去住同”则是指作者离开家乡和归来的愿望是一致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第二句“诸生五岭外”,则是说作者将要去拜访的友人是在南方的大地上。这里的“诸生”指的是学子,“五岭外”则是指五岭山脉之外的地方。五岭,南岭,横亘于广东、广西两省之间,绵延达2000里。《太平寰宇记》卷一〇八记载:“五岭自连州经道州至桂林界,其山皆高耸峻拔。”因此,“五岭外”就是指南方大地上。这一句既交代了诗人将要拜访的友人的地理位置,也为下面的句子提供了背景依据。
第三句“之子大江东”,则是说诗人将要拜访的友人正在长江的东边。这里的“之子”是对友人的尊称,“大江东”则是指长江的东面。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万里长江横渡,三千里水国”的说法。所以这里用“江”来代指长江,既是对长江的赞美,也是对友人的敬称。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将要拜访的友人的位置,也为下面的诗句提供了背景依据。
第四句“且羡还家鹤”,则是指诗人羡慕那些能够自由自在地回到家乡的鹤。这里的“羡”可以理解为羡慕,也可以理解为欣赏。而“且羡”则表示诗人现在的心情是羡慕而不是欣赏。因为诗人现在正是在离开家乡的路上,所以他才羡慕那些能够自由自在地回到家乡的鹤。这里的“家”,可以指家乡,也可以指家园。而“还”则是指回归,返回的意思。因此,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沉的眷恋。
第五句“无愁度海鸿”,则是说诗人并不担心会遭遇海难而失去生命。这里的“愁”可以指忧愁,也可以指烦恼。而“度海鸿”则是指飞越海洋的鸿雁。因为鸿雁是一种能远飞的动物,所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那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而诗人在这里则用“度海鸿”来形容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也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第六句“若逢天上使”,则是说如果有机会见到天上的使者(仙鹤),就请他们帮忙捎个信回去问候一下朋友。这里的“天上使”可以理解为仙人或天神派来的使者,也可以理解为神仙或神仙派来的使者。因为仙鹤是一种吉祥物,常常被用来象征好运和祝福。而诗人在这里则用“天上使”来表达他对朋友的祝福和关心,希望朋友一切都好。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思念,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最后两句“书记莫匆匆”,则是说如果有机会见到天上的使者,就请他们不要匆忙地离去,多留一些时间来帮助传达我的心意。这里的“书记”可以理解为使者的副手或者助手,也可以理解为文书或秘书。因为使者是负责传递消息和信息的,所以这里用“书记”来代替使者,既符合古代官场用语的特点,又能够准确传达诗人的意思。而“莫匆匆”则是指不要匆忙地离去,多留一些时间来帮助传达心意。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使者的尊重和期望,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