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竹鸟啼邃,清池云影闲。
茗雪炉烟袅,松雨石苔斑。
心静境恒寂,何必月在山。
穷途有行旅,日暮不知还。
过师子林兰若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师子林兰若诗》是倪瓒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及其个人情感的流露。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作者信息:倪瓒(1301—1374),元明之际常州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亦自号荆蛮民、幻霞子、曲全叟、朱阳馆主等。他的画作以山水意境幽深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出萧疏之美,被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季四大家。倪瓒家藏丰富,藏书数千卷,尤善书法绘画,其作品在当时及后世皆享有极高声誉。
诗歌原文:密竹鸟啼邃,清池云影闲。茗雪炉烟袅,松雨石苔斑。心静境恒寂,何必月在山。穷途有行旅,日暮不知还。
内容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首句“密竹鸟啼邃”通过声音和视觉的双重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次句“清池云影闲”则进一步强调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感。后两句则转入内心世界的表达,“心静境恒寂”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状态的追求。最后两句则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问,“何必月在山”暗示了月亮的存在与否并不是判断环境是否宁静的标准。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
《过师子林兰若诗》作为倪瓒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展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自然和谐理念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深入理解倪瓒的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现代生活仍有启发意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