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翁山居山字诗

天为诗翁惟爱山,个人生在万山间。
朝凭山坐舒青眼,暮对山眠拥翠鬟。
山馆读书风俗美,山田足食子孙闲。
龟肠日饮山中醁,何必仙山觅九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玉翁山居山字诗》是元代徐琰的一首田园诗歌,描绘了诗人杨玉翁在万山间的隐居生活和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徐琰,号容斋,别号养斋,汶叟,东平人,是一位元代的文人。他以诗文著称,官至浙西肃政廉访使。
  2. 诗歌主题:此诗以“天为诗翁惟爱山,个人生在万山间”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中通过描述诗人的日常活动——朝凭山坐、暮对山眠以及山馆读书等,展现了其隐逸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3. 诗中意象: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山”,如“山馆”、“山田”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谐的依赖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龟肠日饮山中醁”这样的行为,进一步突出了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
  4. 哲学意味: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一种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5. 艺术手法:徐琰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将诗人比作“诗翁”,将山比作“仙山”,这些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 文化影响:《杨玉翁山居山字诗》不仅在元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的艺术风格和表达的思想,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田园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杨玉翁山居山字诗》不仅是一部反映元代文人隐居生活的田园诗,更是一种对自然美的赞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