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轧溪兼简王十二秀才

不见草堂枫树西,春云杂树晚相迷。
白沙今夜柴门月,又逐青山过轧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人之轧溪兼简王十二秀才》是元代著名诗人郯韶的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郯韶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与友人别离的情景。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姓名:郯韶,字九成,号云台,元代湖州吴兴人。作为一位诗人,郯韶以其精湛的文学才能著称。
  • 生平:郯韶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不见草堂枫树西,春云杂树晚相迷。白沙今夜柴门月,又逐青山过轧溪。
  • 译文:看不见草堂的枫树西边,春天的云和树木在傍晚时相互交织在一起。今夜在白沙滩边,我站在柴门下赏着月光,又随着青山走过轧溪。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郯韶生活的元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记录时代变迁。
  • 地点背景:诗中的“轧溪”可能是郯韶生活或游历过的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位于今中国浙江省一带。
  1. 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通过对比、映衬等手法,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山水画卷。
  • 意境营造:诗中的“不见草堂枫树西,春云杂树晚相迷”等诗句,构建了一种朦胧而深远的审美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美景之中。
  1. 名家点评
  • 评价:郯韶的这首小诗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 影响:郯韶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送人之轧溪兼简王十二秀才》不仅是郯韶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元代社会生活和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