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效李义山

几年王谢望升平,戎马临淮日绕营。
万里边尘暗京洛,五朝王气在金陵。
临春阁上华林近,玉树歌中璧月生。
独有绍兴经乱后,圣贤相遇颂中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江南效李义山》是元代诗人陈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陈樵,字君采,号鹿皮子,元代东阳人。他幼承家学,继受经于程直方,学成后不仕,隐居圁谷。他的性至孝,为文新逸超丽。此外,他还著有《鹿皮子集》。
  • 文学成就:陈樵的作品多表现出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他的诗歌以典雅清新、意境高远著称,其作品在当时即受到赞誉。
  1. 诗词原文
  • 原文:几年王谢望升平,戎马临淮日绕营。万里边尘暗京洛,五朝王气在金陵。临春阁上华林近,玉树歌中璧月生。独有绍兴经乱后,圣贤相遇颂中兴。
  • 注释与译文:该诗以“几年王谢望升平”开头,表达了过去的繁荣景象。接着提到“戎马临淮日绕营”,描绘了边塞紧张的军事态势。“万里边尘暗京洛,五朝王气在金陵”两句则具体到历史变迁和地理方位上的象征意义。最后两句“独有绍兴经乱后,圣贤相遇颂中兴”则是在叙述历史转折后的新局面,其中“绍兴”可能指绍兴之乱或是绍兴时期的某种变故。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兴亡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陈樵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他在诗中提到的“临春阁上华林近”,可能暗示了当时宫廷中的奢侈与颓废,而“玉树歌中璧月生”则可能指的是民间生活的美好与国家的不幸之间的鲜明对比。
  • 历史反思:诗中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例如,“五朝王气在金陵”这一描述,不仅指出了金陵(今南京)曾是五代十国的都城,也暗示了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1. 艺术特色
  • 韵脚严谨:陈樵的诗歌严格遵守平仄声调,每一句的结尾都押韵,显示出他对于诗歌音乐性的重视。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临春阁上华林近”,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也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精炼且富有力度,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表达的效果最佳。
  1. 文化影响
  • 历史价值:陈樵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元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因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忧患意识,同时也要关注民生,积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哀江南效李义山》作为元代诗人陈樵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更在历史和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辉煌与苦难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望与呼唤。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