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草庐

一室宽于一亩宫,隔林竹树影重重。
青春着地十分绿,白日经天两度红。
小草自怜无远志,茯苓终不近孤松。
未须西忆金华洞,只在周回百里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楼草庐》是元代诗人陈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作者:陈樵,字君采,号鹿皮子,生于元朝东阳,是当时一位隐居的文人。
  2. 创作背景:在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隐逸以求精神上的解脱,陈樵也选择了隐居生活。《石楼草庐》的创作,正是他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
  3. 作品内容:《石楼草庐·其二》中,陈樵通过描绘草庐周围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中的“一室宽于一亩宫”,形象地描述了草庐的宽敞与高远;“隔林竹树影重重”,则描绘了山林间的幽静美景。而“小草自怜无远志,茯苓终不近孤松”等句,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4. 艺术风格:陈樵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蕴深远著称,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审美情趣。《石楼草庐》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成就。
  5. 历史评价:陈樵的诗歌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后世学者对他的作品也有诸多研究。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因此被视为了解元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石楼草庐》不仅是陈樵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元代文人隐逸文化的体现。它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作者追求自然和谐、远离尘嚣的生活理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