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之钟陵

以我白石歌,壮君黄鹄游。
笑骑将军马,踏遍西山秋。
古之大哲人,于此怀民忧。
铁柱系长蛟,斗门遏洪流。
地轴安其常,水灵何所求。
长笑蜀太守,空立三犀牛。
繄此十万家,高柳连城楼。
形胜自天开,攻守由人谋。
彩笔为我题,宣城美才猷。
宁知东湖水,可以藏渔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友人之钟陵》是陈谟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谟(约1384年-1441年),明朝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其代表作之一即为《送友人之钟陵》,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
  1. 原文节选
    我以白石为歌,壮君黄鹄游。
    笑骑将军马,踏遍西山秋。
    古之大哲人,于此怀民忧。
    铁柱系长蛟,斗门遏洪流。
    地轴安其常,水灵何所求。
    长笑蜀太守,空立三犀牛。
    繄此十万家,高柳连城楼。
    形胜自天开,攻守由人谋。
    綵笔为我题,宣城美才流。
  • 诗句解析:首句“我以白石为歌,壮君黄鹄游”描绘了一幅画面,以白石为歌象征着坚定的信念和豪情,而黄鹄则是自由翱翔的象征,意味着友人将有一番大作为。“笑骑将军马,踏遍西山秋”,展现了友人英姿飒爽、驰骋沙场的情景,也暗喻着友人未来事业的蓬勃发展。“古之大哲人,于此怀民忧”反映了作者对古代伟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切。“铁柱系长蛟,斗门遏洪流”,通过铁柱与长蛟、斗门与洪流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治理国家和治理自然的能力充满信心。“地轴安其常,水灵何所求”则表达了一种对天地自然法则的顺应和对人民安定生活的祈愿。“长笑蜀太守,空立三犀牛”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当地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百姓生活的期盼。“繄此十万家,高柳连城楼”描绘了家乡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归乡后的祝福与期许。“形胜自天开,攻守由人谋”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于友人未来成就的肯定和对其智慧能力的信任。“綵笔为我题,宣城美才流”则是对友人才能的高度评价和对其未来成就的美好祝愿。
  1. 诗作背景
  • 该诗作创作于洪武初年,当时陈谟被征召至京师,参与议论礼制事宜。他的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并在家中教授学生,多次应命出任江浙地区的考试官。
  1. 艺术特点
  • 《送友人之钟陵》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唐诗的传统,而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民生的关心。全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1. 社会影响
  • 《送友人之钟陵》不仅是陈谟的代表作品,也是明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诗的问世不仅展示了陈谟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
  1. 评价与赏析
  • 《送友人之钟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陈谟个人的杰作,也是明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邃,使其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送友人之钟陵》不仅是陈谟个人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明代诗歌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