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台应制

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
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
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
两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虎台应制》是元代诗人马祖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龙虎台应制》的创作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元文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为了展示国家的繁荣与强盛,元文宗决定巡省两京。在这次巡省活动中,元文宗的出行被描绘得极为壮观,以显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为元文宗的御用文人,马祖常自然有机会参与此次巡省活动。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得到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2. 诗歌形式:《龙虎台应制》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唐代以后,七言律诗更是成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七言律诗的每一联由七个字组成,共四联,每联五个字,共二十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非常适合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

  3. 内容解析:首联“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描述了龙虎台的高峻和秋意浓厚的景象,通过使用“翠华”和“鸾坡”这样的词汇,营造出一种庄重而优雅的氛围。颔联“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则进一步展开了龙虎台的宏大景象,将其比作雄伟的城池,人们则像穿着华丽的云霞。颈联“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则是通过古人的故事来衬托元文宗的巡省之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文化的自豪感。尾联“西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元文宗巡省活动的理解和期望,认为这是一种为了百姓福祉的善举。

《龙虎台应制》不仅是一首艺术上成就极高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元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化特色,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