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乙未清明

风雨惊春暮。
恨天涯、留春未办,却留余住。
时序匆匆催老大,又早飞花落絮。
算禁得、清明几度。
试倚危栏西北望,但接天烟水无重数。
空目断,故山路。
先茔松柏谁看护。
想东风、杯盘萧索,饥鸟啼树。
便做松江都变酒,醉里眉头休聚。
万里南来缘底事,也何须、杜宇声声诉。
千百计,不如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缕曲·乙未清明》是元代诗人张之翰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时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对春天的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作品的相关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金缕曲·乙未清明》创作于元朝时期。元朝虽然结束了长期战乱,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文人面对现实往往感到无力和悲观。
  • 个人境遇:张之翰作为一位诗人,可能经历了家族的衰败或个人的失意,使得他在清明时节格外感慨。
  • 情感表达:此词反映了作者对生死、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伤。
  1. 诗词原文
    风雨惊春暮。恨天涯、留春未办,却留余住。时序匆匆催老大,又早飞花落絮。算禁得、清明几度。试倚危栏西北望,但接天烟水无重数。空目断,故山路。先茔松柏谁看护。想东风、杯盘萧然,饥鸟又还宿。

  2. 诗词鉴赏

  • 意象运用:词中“春暮”、“飞花落絮”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而“空目断”则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东风”一词既象征自然的变化,也暗示着人事的变迁。
  • 情感抒发:通过对比“春暮”与“春初”,表达了时间无情地带走一切的美好,以及词人对美好时光无法挽留的无奈。这种对比增强了词作的情感深度和哲理性。
  • 艺术特色:《金缕曲》这一体裁要求词人用典雅的语言来抒发情感,而张之翰在此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词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词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生动形象。
  1. 文学影响
  • 历史地位:《金缕曲·乙未清明》作为元代文学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后世影响:张之翰的这首词对后世的文人有较大影响,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借鉴了这首词的意境和技巧,使得《金缕曲》成为元代文人常用的词牌。
  • 文化价值:这首词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1. 现代诠释
  • 节日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解读《金缕曲·乙未清明》,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 生活启示:这首词提醒现代人要珍惜时光,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同时,它也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金缕曲·乙未清明》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词,更是一部蕴含深意的文化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元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解读,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