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未肇判,太和浑絪缊。
如何盘古氏,琢丧扬嚣尘。
遂使末俗下,居然昧常伦。
上窥太和际,邈若莸与薰。
汪生富春秋,恻恻一问津。
拜父濠水湄,涕泪盈衣巾。
事母竭甘旨,色养终冬春。
太和署轩屏,庶类同厥身。
阶庭芝兰秀,水木鱼鸟亲。
人生苟适意,岂计富与贫。
我来属多难,感子厚意陈。
要我赋太和,令我愧无垠。
不睹太和事,焉知太和淳。
身违太和时,心存太和真。
举手谢太和,相携归隐沦。
太和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和篇》是张载的哲学著作,集中论述了气的学说和太虚与万物的关系。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其哲学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许多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且在科学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太和篇》是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其中涉及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气与太虚的关系,二是气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在《太和篇》中,张载提出了“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的观点。他认为太虚和万物只是气的两种存在形态,太虚无形,是气之本体。万物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有生有灭,因此称之为“客形”。这种观点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过程,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
在探讨宇宙的本质时,张载进一步解释了气与太虚的关系:“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意味着只有理解到太虚即是气,才能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存在。他还指出,虚与气的统一即空间与气的同一,从而深化了对宇宙本质的理解。这一理论不仅为张载本人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理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从文学角度来看,《太和篇》本身也是一篇极具魅力的文学作品。其内容深刻、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充分体现了张载的哲学思考和文学才华。通过对《太和篇》的阅读,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同时也能领略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太和篇》不仅是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太和篇》作为张载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其文学价值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阅读《太和篇》,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张载的哲学思想,还能领略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