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见严亲

游子方春至,严亲尽日怜。
别来忧道路,喜定问山川。
百粤元过岭,三湘总入天。
归朝诫努力,江上莫留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沙见严亲》是一首元代诗人傅若金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意境被后人铭记。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文化背景:

  1. 诗歌原文
  • 游子方春至:春天,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希望的延续。游子则指外出的旅人,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与期待。
  • 严亲尽日怜:这里的“严亲”指的是家人或长辈,表达了他们对游子的深深关怀和不舍。而“尽日怜”则传达了这种关爱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
  • 别来忧道路:离别后,游子常常担忧未来的路途,担心旅途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这句话反映了游子对未来旅程的不确定性和忧虑。
  • 喜定问山川:尽管旅途充满艰辛,但游子在心中已为即将到来的家庭团聚做好了准备。他们期待着与家人见面,并询问他们的近况。
  • 百粤元过岭:百粤,古代对华南地区的称谓,元过岭则意味着跨越重重山脉。这里暗示了游子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回到家乡。
  • 三湘总入天:三湘是指湖南一带,进入天则表明这些地方最终都纳入了游子的家乡范围。这句诗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无限向往和归属感。
  • 归朝诫努力:归朝意味着返回故乡,而“诫努力”则是告诫自己要努力不懈。这表明游子在离开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并决心克服困难。
  • 江上莫留连:江上则指江河之畔,莫留连则意味着不要留恋于外界的繁华与诱惑。这句诗强调了游子回归故土的决心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长沙见严亲》的作者傅若金,字钦夫,号静逸,元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上看应当是在游子离开家乡之前所作。此时作者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即将启程远行,因此创作了此篇诗歌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1.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长沙见严亲》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通过平仄的搭配和对仗的形式,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词语选择,如“游子”、“严亲”,以及“百粤”、“三湘”等地理名词,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还展示了游子对于家庭责任和使命的认识。通过对家国情怀的描述,傅若金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时要有恒心和毅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和维护。
  1. 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长沙见严亲》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许多后来的诗人学者都将其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其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 传承价值:傅若金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的社会风俗、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傅若金的《长沙见严亲》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出独特的美感,更在情感深度上触动人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元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