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

灵皋独怀往,危轩泊闲寂。
偶与尘事违,况值禅林客。
深苔上脩玉,轻霏澹凝碧。
夐见飞鸟还,静闻寒溜滴。
空明会真赏,漂流得良觌。
常恐心迹乖,无由展平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是一首由元代诗人揭傒斯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捕捉,而且反映了他在禅宗意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状态。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信息:揭傒斯是元代杰出的诗人,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禅宗思想的追求。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可推断为元末或明初,此时中国文人开始更多地涉足禅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创作。
  1. 诗歌原文

灵皋独怀往,危轩泊闲寂。偶与尘事违,况值禅林客。深苔上脩玉,轻霏澹凝碧。夐见飞鸟还,静闻寒溜滴。空明会真赏,漂流得良觌。常恐心迹乖,无由展平昔。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禅林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中的“空”和“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语言优美:整首诗语言简练,用词考究,如“脩玉”、“凝碧”、“漂得良觌”等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 主题鲜明:通过描写诗人在禅林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这种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在当时社会是一个较为前卫的思想。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作为元代的作品,《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心态变化。诗人通过禅林的幽静来映衬自己的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内心平静和自然和谐的渴望。
  • 影响后世:此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的青睐,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它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被后来的诗人不断引用和借鉴。

《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记录,它让我们能够窥见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领略到元代诗歌的韵味,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