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牛伏岭

牛伏岭高高且远,崎岖羊肠路百转。
仲冬跋涉汗流浆,每叹时危历艰险。
阴厓惨惨生悲风,极目四顾山巃嵷。
人生能著几两屐,踪迹不异无根蓬。
我家居山南,别业寄山北。
群凶势纵横,往返苦行役。
山中天气温如春,绝壁遥见梅花新。
梅花年年见春色,不见多少行路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牛伏岭》是元末明初诗人舒頔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牛伏岭的壮丽景色,更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以及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过牛伏岭》的创作背景是元末明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国家处于分裂和战乱的状态。在这种大背景下,诗中描绘的场景与情绪,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对诗中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过牛伏岭》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歌。舒頔作为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其作品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之美和人生之悲,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在这首诗中,舒頔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来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传达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诗中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过牛伏岭》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诗中的“群凶”象征那些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势力,而“山中天气温如春,绝壁遥见梅花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对当前困境的反思,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希望,努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通过了解和欣赏这类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反思当下,为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过牛伏岭》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