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双林栗上人

飞锡遍诸方,栖身复故乡。
年随双树老,人与一琴亡。
暗草迷春塔,凝烟锁夜堂。
潇潇今日雨,谁炷影前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溍的《悼双林栗上人》是一首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的古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黄溍(1299年—1370年),字伯厚,号勉斋,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个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见解。他的诗歌风格清丽脱俗,语言质朴,富有哲理。
  • 创作缘由:黄溍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一位名叫双林栗上人的深深怀念。可能是由于某种机缘,他与这位逝者有过交往,因此对双林栗上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有着深刻的了解。
  1. 诗句解析
  • “飞锡遍诸方”:这里的“飞锡”可能是指僧人行走于各地,传播佛法的行为。而“遍诸方”则表明了佛教徒四处弘法的足迹。
  • “栖身复故乡”:“栖身”意味着居住或安顿下来,而“故乡”则指代一个熟悉的地方。整句诗表达了逝者虽然离开了故土,但在人们的心中依然占据着不可磨灭的位置。
  • “年随双树老,人与一琴亡”:这两句诗描绘了逝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年岁如同两棵树一样逐渐增长,而人们却如同失去了一把琴一般,生活不再有乐音相伴。
  • “暗草迷春塔”:暗草指的是春天里生长的野草,它们在阳光无法照到的地方悄然生长。这句诗暗示逝者已经离开,但留下的回忆和影响却如春日的野草一般,难以抹去。
  • “凝烟锁夜堂”:这里的“凝烟”指的是夜晚升起的烟雾,它象征着逝者的影子和记忆。夜堂则是古代建筑中的大厅,这里可能暗指逝者生前常驻的地方。
  • “潇潇今日雨,谁炷影前香”:潇潇的雨声让人想起逝者生前的生活场景,而“谁炷影前香”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暗示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1. 诗歌鉴赏
  • 情感真挚:黄溍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这种真挚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的心情。
  • 意象鲜明:诗中的“飞锡”、“故乡”、“双树”等意象都非常鲜明,它们不仅是诗人记忆中的具体画面,也成为了整个诗歌情感的载体。
  • 语言优美:黄溍的诗歌语言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他的用词考究,既符合古诗的韵律要求,又不失现代汉语的自然流畅。
  • 内涵丰富:除了直接描写逝者的生活,这首诗还蕴含了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
  1. 社会影响
  • 传承经典: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悼双林栗上人》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气、宗教信仰以及文人墨客的文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启示后人: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描述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给予现代人以启示:珍惜当下,尊重生命,把握每一个瞬间,不让遗憾留在心间。
  1. 文化意义
  • 宗教色彩:元朝时期,佛教文化极为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黄溍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中自然会融入佛教文化的元素。
  • 地域特色:《悼双林栗上人》虽然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但其中所蕴含的地域特色也十分明显。它不仅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元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倾向。
  1. 历史地位
  • 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黄溍无疑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悼双林栗上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被后世广泛传颂。
  • 学术价值:作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悼双林栗上人》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元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悼双林栗上人》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作者黄溍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作无疑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