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男曾

昔别甬上居,薄游吴中郡。
耻从俗子言,恐失名家韵。
生儿似阿堆,颇亦存轨训。
常疑习气迁,思与学宫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示男曾》是元代诗人黄玠的作品,通过诗歌表达了其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传统道德和教育的坚守。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生平:黄玠,元代诗人,庆元定海人,字伯成,号弁山小隐。黄玠幼励志操,不随世俗,躬行力践,以圣贤自期。晚年乐吴兴山水,卜居弁山。
  • 诗歌创作:黄玠创作了多首诗歌,其中包括《示男曾》。此诗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以及对于儒家传统的尊重。
  1. 诗歌内容详解
  • 情感表达:《示男曾》中的“昔别甬上居,薄游吴中郡”表达了诗人与故乡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游历四方的经历。“耻从俗子言,恐失名家韵”则反映了诗人对于遵循世俗观念的担忧以及对保持个人学术和道德追求的重视。
  • 教育思想:诗中的“生儿似阿堆,颇亦存轨训”可能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并实践良好的家教和教育理念。
  • 文化自信:“常疑习气迁,思与学宫近”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和对学习场所的向往。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化自信,也暗示了对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示男曾》的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文人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思考。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接地气,容易被大众理解。
  • 象征意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黄玠在《示男曾》中隐含了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对个人品格的追求。

《示男曾》不仅是黄玠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次集中表达。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应忘记自己的根基和传统美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