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十六峰诗 其三 仙源峰

灵泉响幽谷,佳木荫长春。
曾供胡麻饭,不生罗袜尘。
龙归吟洞府,鱼尽媵波神。
手把芙蓉碧,逍遥揖上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门十六峰诗(其三)仙源峰》是元代诗人杨舟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仙源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作原文
    灵泉响幽谷,佳木荫长春。
    曾供胡麻饭,不生罗袜尘。
    龙归吟洞府,鱼尽媵波神。
    手把芙蓉碧,逍遥揖上真。

  2. 诗作翻译

  • 灵泉在幽深的山谷中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 佳木茂盛地生长,为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和翠绿。
  • 曾经用来煮食的胡麻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不忍沾染尘埃。
  • 龙回到它的洞穴里吟咏,鱼儿在清澈的波浪中欢腾。
  • 我手持着芙蓉花,心情轻松地向神仙致意。
  1. 诗歌解析:《天门十六峰诗(其三)》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境界。诗中的“灵泉”和“佳木”象征着纯净与生机,而“龙归吟洞府,鱼尽媵波神”则暗示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手把芙蓉碧,逍遥揖上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天门十六峰诗(其三)仙源峰》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们在自然中找到的精神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