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士邹泰宇祠亲后还山

学道山中知几春,蓼莪诗废重思亲。
还家为奏生天箓,入洞仍随采药人。
但使乡闾称孝行,不妨林壑寄闲身。
题诗送别情如海,他日烟霞愿卜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道士邹泰宇祠亲后还山》是邓雅的作品。邓雅(字伯言),元代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这首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以及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元代诗歌中的佳作,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崇尚,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亲情的深厚情感。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简介:《送道士邹泰宇祠亲后还山》作为一篇描写离别和归隐主题的诗篇,展现了邓雅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道教文化的认同。通过描述邹泰宇在完成祭祀仪式后返回山中的生活情景,诗中传递了对乡闾孝行的重视以及对自然与山林生活的向往。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展示了邓雅个人的思想境界。

  2. 艺术特色:在形式上,《送道士邹泰宇祠亲后还山》采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简洁而富有节奏感,易于朗诵且便于记忆。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反映了邓雅诗歌的朴实与高洁。此外,该作品在内容上也体现了元代诗歌的典型特征,即注重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3. 思想内涵:邓雅的这首诗作不仅是一次对道士归隐生活的描绘,更是对其生活哲学的一次深刻反思。诗中的“但使乡闾称孝行”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期望和推崇,认为只有做到真正的孝顺和敬老,才能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誉。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体现了邓雅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

  4. 文化影响:从文化角度看,《送道士邹泰宇祠亲后还山》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元代诗歌资料,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和方法。它启示着后来者在追求诗歌艺术性的同时,不应忽视诗歌在传达深层文化价值和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送道士邹泰宇祠亲后还山》不仅是邓雅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邓雅的诗歌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还可以洞察到元代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