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叔载教谕象山 其四

迢迢明月夜,灏灏长风晨。
晤语一握手,四空阒无人。
作者不并世,哀歌泪沾巾。
岂徒彼善之,益惧大乱真。
抚背出门去,川水日沄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叔载教谕象山其四》是元代诗人郑觉民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作者与友人相见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郑觉民,字子美,号东瓯,温州瑞安人。元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明快,富有哲理。
  1. 诗词原文
    迢迢明月夜,灏灏长风晨。晤语一握手,四空阒无人。作者不并世,哀歌泪沾巾。岂徒彼善之,益惧大乱真。抚背出门去,川水日沄沄。

  2. 诗句解读

  • “迢迢明月夜,灏灏长风晨”:描绘了夜晚明月高悬,清晨长风吹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晤语一握手,四空阒无人”:描述了与朋友见面后,周围环境显得空旷寂静,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 “作者不并世,哀歌泪沾巾”:反映了诗人感叹自己身处乱世而无法与之抗争,只能以悲伤的心情吟唱。
  • “岂徒彼善之,益惧大乱真”:表达了诗人不仅赞赏对方的优点,更担忧社会的混乱局面。
  • “抚背出门去,川水日沄沄”:诗人告别朋友,离开时,看到江水缓缓流淌,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变迁。

《送王叔载教谕象山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也是一幅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画卷。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