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彭庭发

卷帘危坐似枯株,微雨群峰半有无。
山墓鸟啼寒食近,人家花落暮烟孤。
病辞美酒空佳节,老忆东风识故吾。
为问邻春馀几许,嫩黄一寸长园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和彭庭发》是元代诗人刘诜的作品。下面将详细阐述作品的背景、内容、以及作者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
  • 刘诜:元代的著名文人,以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后世的尊敬。他生活在元末明初,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素材与灵感。
  1. 作品原文
  • 卷帘危坐似枯株:描述了一幅画面,诗人如枯萎的树桩般坐着,形容其孤寂或病弱的状态。
  • 微雨群峰半有无:描绘了细雨中群山的模糊轮廓,给人以朦胧美的感觉。
  • 山墓鸟啼寒食近:提到寒食节时鸟儿在山墓间啼叫的情景,增添了一份哀愁与凄凉。
  • 人家花落暮烟孤:描述暮色中的人家,花儿落下,显得格外孤寂。
  • 病辞美酒空佳节:诗人因疾病而无法享受节日的美酒,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 老忆东风识故吾:回忆旧日的东风,仿佛能识别自己的身份,表达了一种怀旧之情。
  • 为问邻春馀几许:向邻家探询春天还剩下多少,透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留恋。
  • 嫩黄一寸长园蔬:描写了园中蔬菜生长的情景,绿意盎然,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刘诜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卷帘危坐”、“群峰半有无”等,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既有细腻的刻画,也有豪放的抒发,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声。
  • 地域特色:刘诜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蕴含着地域文化的特有色彩。通过对杭州地区风物人情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韵味。
  1. 影响评价
  • 文学史地位:刘诜的这首《和彭庭发》被认为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读者接受度:虽然作品创作于元代,但因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依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喜爱。
  • 现代解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刘诜的这首诗。现代学者通过深入分析,不仅重新审视了其文学价值,还在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 教育价值:刘诜的诗歌在教育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高校将其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了解《和彭庭发》及其作者刘诜,不仅能领略到元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