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立西风惨淡馀,荻花摇曳晚晴初。
雁声不向楼前落,又是一番无寄书。
雁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雁过》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往事已过,旧影难寻的情景。这个成语出自宋·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原文为“僧问:‘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还端的也无?’师曰:‘芦’ ,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
从成语的来源来看,它来源于佛教禅宗的故事。在这个典故中,僧人询问大雁飞过天空,留下痕迹,但水面却不留痕迹的现象。对此,一位禅师回答说:“芦苇”。这个回答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回答,而是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芦苇作为一种植物,它的生长特性使其在风中摇曳不定,无法留下明显的印迹。这种特性被用来比喻人或事如同芦苇一般,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或痕迹。
从文学角度看,《雁过》这一成语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得人们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同时,《雁过》中的“雁过也”这一表达方式,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敏锐的观察力。正如李清照在其词作《如梦令》中所写“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的“雁过”不仅仅是描述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过往的回忆。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雁过》作为一个成语,也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于自然和哲学的思考。在中国文学中,自然界的事物往往被赋予深厚的象征意义,大雁作为候鸟,其迁徙的特性常常被用来寓意人生的无常和变迁。因此,当大雁飞过时没有留下明显痕迹的情景,也被赋予了一种哲理性的启示,即人生的经历和记忆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唯有那些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才能被后人铭记。
《雁过》不仅仅是一个成语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还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