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长涵幽草芳,春溪露滴兰叶光。
美人日暮采兰去,风吹露湿芙蓉裳。
芙蓉为裳兰结佩,玉立亭亭临水际。
天寒袖薄人不知,疏雨兰苕鸣翡翠。
幽兰日日吹古香,美人不来溪水长。
兰皋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皋曲》是元代诗人萨都拉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兰皋曲》的作者是萨都拉(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出身于蒙古族,其家族有军功,居住在雁门。萨都拉的父亲因军功而获得高位,他自身也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院,但不久后便选择出仕为官。在官场上,他历任南御史台掾、淮西宪司经历等职位,之后又放弃了仕途,选择隐居生活。萨都拉晚年时期主要居住于安庆司空山。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语言清新绮丽,被后人辑入《雁门集》之中。
诗词原文:溪水长涵幽草芳,春溪露滴兰叶光。美人日暮采兰去,风吹露湿芙蓉裳。芙蓉为裳兰结佩,玉立亭亭临水际。天寒袖薄人不识,疏雨兰苕鸣翡翠。幽兰日日吹古香,美人不来溪水长。
艺术特色:《兰皋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元代诗作中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和深情寄托。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交织,萨都拉成功塑造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动人的自然之中。
《兰皋曲》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象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赏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更能进一步理解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