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昌乐

世乱何从托此身,荒城牢落偶相亲。
民情固洽初来日,兵气终悲乍见人。
钜鹿郡连来羽檄,穆陵关近起烽尘。
携家避地头俱白,寇至更堪消息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昌乐》是元末明初戴良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次昌乐》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 创作时期:《次昌乐》的创作时间属于元末明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戴良以诗歌抒发其对时代的感受和思考。
  • 诗人简介:戴良,字叔能,浦江人氏,少学文于柳贯、黄溍,学诗于余阙等著名文人。他在世乱中曾试图通过行文传道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但因时局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未能实现其文学抱负。戴良后来携家避地四明,期间与当地耆儒故老相交往,饮酒赋诗,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交流和传承。
  1. 诗歌原文及解读
  • 原文节选:《次昌乐·世乱何从托此身》是《次昌乐》的开篇之作。诗句如下:“世乱何从托此身,荒城牢落偶相亲。民情固洽初来日,兵气终悲乍见人。”这些诗篇展现了戴良对于乱世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的深刻体验。
  • 主题探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戴良在动乱年代的生活状态,还揭示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感受。其中“荒城牢落”和“民情固洽”的对比,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和平时期的安宁之间的强烈反差。此外,“乍见人”这一用词,表达了对新秩序到来的期盼与不安。
  1. 艺术特色分析
  • 形式特点:这首诗严格遵守七言律诗的格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这种格式的选择可能旨在体现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展示了他在形式上的创新尝试。
  • 情感表达:戴良在《次昌乐》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和修辞手法来传达复杂的情感。例如,“荒城牢落”不仅是对现实环境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而“民情固洽”则是对和平时期的向往与珍惜。
  1. 历史评价与影响
  • 历史地位:《次昌乐》作为戴良的代表作,其在元末明初的诗歌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不仅是戴良个人才华的一种展现,也是元代末期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 后世影响:尽管戴良一生坎坷,但他的文学作品却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而被后人广泛传颂。《次昌乐》中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们传诵,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献资料。
  1. 现代价值与启示
  • 历史教训:通过对《次昌乐》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现代人理解和反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文化传承:《次昌乐》所体现的文学精神和艺术追求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次昌乐》不仅是戴良个人情感和经历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动荡背景下的文化象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阅读和研究戴良及其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